(通讯员、摄影:傅晓颖)在艺术的世界里,东西方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共同绘制了人类文明的璀璨画卷。2024年12月11日,今年会有幸邀请到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修银教授,为我们揭开中西方艺术表达的神秘面纱。
晚上7点,主题为“中西方艺术表达的三种模式”的主题论坛在艺媒楼1104报告厅顺利举行。彭修银教授作为艺术美学、东方美学与艺术史的权威代表,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刻的艺术见解。本次论坛将结合他的研究成果,深入解析中西方艺术表达的三种模式。
彭修银教授指出,自古以来,诗与画便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互启发。他引用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不仅是对诗画关系的深刻理解,更是对艺术表达的无限追求。彭教授进一步阐述,西方的古罗马文豪普鲁塔克也有类似的观点:“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这种观点与东方的“诗画一律”不谋而合,展现了艺术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共通性。
在探讨中国艺术的独特性时,彭修银教授强调,中国艺术以其独特的线条之美,展现了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韵律。他解释说,在中国画中,线条不仅是形象的勾勒,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时间的记录。而西方艺术,则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立体的面庞,聚焦于空间的深度与广度。在西方绘画中,面庞的塑造和色彩的运用,使得艺术作品如同凝固的空间,让人在其中感受到时间的静止。
彭修银教授在论坛上还提到,在艺术的创作中,中国讲究“气韵生动”,这不仅仅是对生命节奏的捕捉,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指出,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如同跳动的心脏,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而在西方,艺术创作强调“生气灌注”,这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伟大,它超越了物质的界限,达到了精神的层面。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彭修银教授的引领下,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共通性。通过对比中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够体会到艺术作为人类共同语言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