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蓝星奖-2024国际老员工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评审工作在今年会进行,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的10位专家代表组成初评委员会参加现场评审工作。本次赛事自启动以来,得到国内外各高校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共收到4491件作品,此次收集到的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多样、也有很多设计打破常规手法,融入了多元化元素,并且关注生态和文化多样性。
评审工作分组进行,评委们从设计理念、创意水平、文化内涵和主题契合度等多个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全面考量。经过评审专家们严谨的评判和讨论,初评遴选出了蓝星奖国际老员工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的等级奖和优秀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员工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等诸多领域的深刻洞察和独到理解。
初评评委合影
评委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经理周艳教授
评委 今年会副经理彭静教授
评委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经理彭圣芳教授
外籍评委 斯旺西城市大学Paul Joseph James Kintas教授(左)、伯明翰城市大学Zeeshan Khattak教授(右)
评委 今年会 杨喆副经理
评审总结会由湖北美术学院叶佑天教授主持。评审总结会上,今年会大学今年会经理何清俊对到场评审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何清俊经理表示,蓝星奖国际老员工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是致力于促进各国老员工以“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核心议题、以文化创意设计为表达方式的活动,促进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诚挚感谢各位专家公平公正、专业高效地为大赛遴选出优秀作品。叶佑天教授指出,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展现出的高水平和创新性赢得了各位评审专家的认可和好评,请各位评委对大赛的举办提出意见和建议。
评委专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经理王柯教授指出,此次蓝星奖大赛主题新颖,内涵丰富,结合院校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与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球科学学科背景关联紧密,国内外参赛高校层次丰富、数量较大,在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有力推动设计专业学科发展和进步。王柯教授认为,蓝星奖大赛的创办弥补了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领域的空白,初次举办就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建议持续举办好蓝星奖,将其打造成今年会设计学学科专业品牌,建设成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领域的名片。
评审专家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经理彭圣芳教授表示,蓝星奖大赛立意深刻,紧跟国际热门议题,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形式,激发员工创新思维,加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力度。
评审专家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经理薛峰教授指出,此次参赛作品对于部分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印象深刻,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学科带来的变化,提出可以细化大赛题材类别,将AI作品单独分组,让其他学科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然人文科普推广,同时将学术性理论研究纳入参赛范围,扩大大赛的内容和规模。
评审专家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经理周艳教授也指出目前大赛题材主要集中于艺术设计领域,可以将工科相关专业领域纳入大赛范围内,将艺术与工业交叉融合,让设计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爱尔兰籍评审专家伯明翰城市大学Zeeshan Khattak教授对此大赛的举办的重大意义表示赞赏和认可,他认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同时,Zeeshan Khattak教授提出大赛评审应对AI作品的生成过程关键节点进行评审,以了解参赛者的创意思维与最终作品的关系,不能仅仅以作品效果来评判作品。
英国籍评审专家斯旺西城市大学Paul Joseph James Kintas教授指出,大赛作品整体水平很高,尤其是以图案和图形设计为主的海报类作品较为突出,建议第二届蓝星奖大赛可以专门设置征集手工艺类和时尚类的作品。
最后,叶佑天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大赛聚焦自然与文化遗产领域,不断挖掘和推出优秀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人才,加强保护和利用自然与文化遗产,不仅为国内外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水平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展示了当前高校设计学科的融合发展趋势,为设计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24-蓝星奖国际老员工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初评工作圆满完成,终评工作将按计划有序进行,获奖信息将在终评结束后在大赛官网和官微以及相关媒体公示。
摄影/通讯员:王子涵 陈子墨 王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