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第54期专题讲座"文字的图像学研究"于艺媒楼1104报告厅顺利开展,主讲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教授,讲座由何清俊经理主持。
讲座围绕文字图像学符号学研究的历史以及应用展开,内容环环相扣。练教授首先用大家所熟悉的新石器时代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以及三星堆的权杖作为开场,通过案例告诉大家图案具有丰富的含义,可以起到文字记录的作用,且随着历史时代的不同,同一个符号内容也会蕴含不的含义。
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练教授通俗易懂的为我们讲解了中国文字与图案的关系,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它不仅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意义,还与吉祥符号、文化记忆、历史痕迹联系在一起,可以和图像一样,传达传统价值观念,还可以成为重要的审美资源。
一、日常:文字或纹字
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本身就是一个图案。所以从图案跟文字这两种意义的融和上来讲,中国最早的这个文字,其实它就是图案概念,图案和文字的双重的起源在事实中是相通的。将文字组合起来,便可演变为一种图案。
练教授首先举出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案例:陕西饮食店上的牌匾便是一张由文字组成的一张图案,它解读为“一点戰上天,货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问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苏,拴钧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而在历史背景当中,道教文化、纹章学、楹联学、书画学、族徽、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都会应用到合体字的概念,更多的合体字实例也有明清时期的挂牌、雕塑以及瓦当等。文字既可以是一句诗、也可组成一幅画。
二、回到图像
文字它本身是可以作为一种图像的,而文字在图像当中的应用是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的。练教授分别通过文字作为符箓、文字象征仪式、文字传达记忆这三个部分讲解了“回到图像”这一概念。
从仓颉造字以后,人类整个命运就发生了改变,从此人类开始掌握自己的记忆,过去靠口传的方式,记忆传播时间短且易扭曲,在有文字以后,记忆就会变得更加可靠,知识传递也更为便捷。于是人们开始期望文字组成的符箓可以镇住恶鬼,在墓葬仪式中留下自己的美名。文字也是可以建立一种联系的,从最初的造字以及之后作为一种代码。
最后练教授指出,人的记忆是历史的痕迹,如何将文字图像化,建立这样的联系来研究也是未来学者以及相关专业员工需要做的一个工作。
讲座结束后进行问答互动环节,练教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练春海教授在讲座中从多维角度讲解了图案与文字的关系,以及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讲座案例丰富、内容详实,帮助同学们对文字图像符号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案:李紫烨
摄影:高慧、林紫茜、易文轩